【学习强国】报道:交大名师丨周武忠:“新乡村主义”的开拓者

2020-04-28


2020年1月12日,由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乡村产业发展司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指导,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联合多家单位主办的2019品牌农业影响力年度盛典在京举行。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主任周武忠作为乡村振兴综合设计的专业设计师荣获“2019品牌农业影响力人物”。颁奖词中说:“他是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新乡村主义设计理念的开创者、实践者。”这贴切地表达了周武忠在乡村振兴之路上近40年的不懈追求。


缘起“花文化”弘扬发展

说起周武忠的乡建渊源,还得从“花”说起,在众多身份之中,周武忠最先为人所知是因为他爱花、讲花并研究花树,人称“花教授”。而他鲜为人知的另一个身份,是儒家理学思想的鼻祖濂溪先生周敦颐的二十九世孙,创有“濂溪乡居”品牌。他是爱花之人,30年潜心研究中国传统的花文化不间断,作为中国花卉协会花文化分会的会长,他遍访名花名园名景,普及“中国365天生日花”,唤醒民众花与绿的意识,发展花文化创意产业,将不受关注的“花文化”推到“国家重点花文化示范基地”的宝座。

他心怀社会责任,认为作为自然一份子的人类,应当热爱自然,呵护家园。“花文化”在英语里可以理解为People-Plant Relationship,即人与植物之关系。正确理解花文化,妥善处理好人与植物、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使我们的环境、我们的生活无限美好。在从事环境设计时,应该尊重自然,尊重文化,也尊重人类自己。在周武忠的理想中,“世界应是一座大花园”。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就是《理想家园》。他出版的专著《中国花文化史》,获得2016年度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是名副其实的“花教授”。

“发展花文化产业,助力地域经济振兴”是他一直坚持去做的事。2019年12月21日,云南农业大学中国花文化研究院成立,周武忠担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该研究院是我国首个花文化专门研究机构,面向国内外学者开放合作研究,致力于立足云南花卉产业基础和丰富的花卉和民族文化资源,弘扬、发展中国花文化,以文化创艺提升花卉产品附加价值,助推花卉产业提档升级和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名旅游学教授,周武忠不光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他更强调旅游学发展的实践意义离不开“市场意识”。“世界应是一座大花园!”,如何将“花文化”应用到旅游发展中去,是周武忠教授一直潜心研究的方向。他提出可以将中国古老的食花文化传统开发成系列鲜花食品,形成一个以花为天然食材的特色鲜花产业。在他出版的专著《中国花文化史》一书中,就有一章专门讲中国传统花卉食品并附上了菜谱,包括清炒杜鹃花、油炸玉兰片和红烧玉兰片等。

周武忠对将“花文化”融入乡村旅游,打造“鲜花特色小镇”和鲜花主题公园,有创新的见解。他提出打造旅游型城市,在城市旅游开发中融入花元素,也更容易增添自然风光,突显景区特色。例如,上海正在着力开发金山区的乡村资源和海滨资源就可以和“花文化”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做市委书记视察金山时就讲过,“在金山建设百里花园、百里果园、百里菜园,把金山打造成上海的后花园”。为了推进花文化与城市公园和特色小镇的结合,周武忠在主持编制深圳、常州等城市公园花文化建设规划和鲜花小镇规划的基础上,又在中国花卉协会的直接领导下主持编制了《国家重点花文化基地认定办法》和《中国特色花卉小镇建设指导意见》,并在全国范围内施行。


缘系“创新设计”教育传承

周武忠是爱设计之人,其研究领域涉及园艺学、园林学、艺术设计学、旅游学和景观学等多个学科,从“花园设计”到“艺术设计”再到“建筑设计”,周武忠先后在南京农学院、南京林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和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学习过,都是“科班出身”,在他的教学、科研和设计实践中融汇贯通,交叉创新,在各相关研究领域均具有较高的造诣。

在景观艺术研究方面,周武忠作为核心成员之一参与创办了扬州大学观赏园艺(园林与花卉)专业,发起策划并成功召开了中国首届风景园林美学学术研讨会(1991,扬州)。他还提出了“3A哲学”指导下的农学(Agriculture)、建筑学(Architecture)和艺术学(Arts)三位一体的景观学哲学思想。他指出,景观学的发展过程正是“3A”不断融合,从而形成崭新的景观哲学观的过程,当代景观学的发展更需要这三者的共同驱动。周武忠教授提出的“3A哲学观”为景观评价标准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思路。

2017年4月8日,由他担任中心主任的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作为校级研究机构正式成立。作为全国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依托上海交通大学优质学科资源,凝聚全校创新与设计力量,联合政府部门、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实力企业,用整体设计思维,加速“设计”与“产品+环境+服务”的融合创新,为科技创新、文化传承、地域振兴和人居环境改善提供*********、世界性、全方位的高品质服务。

在国家发改委、上海市闵虹集团、闵行区各级政府和学校的全力支持下,ICID于2017年9月18日进驻零号湾,有了2000余平米宽敞明亮、设备先进的工作环境;并于当年主持编制完成《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建设方案》和《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学科群世界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把创新设计定位成“设计”融合“产业+环境(含服务)”的双轮驱动模式。2018年1月24日,在李强书记出席的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发挥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作用,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审议现场,周武忠结合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全国艺术学课题成果做“挖掘红色基因,设计红都上海,红色引领长三角一体化”的发言,受到市领导的重视,并被相关部门采纳。同年,中心全力以赴服务国家重大,参与雄安新区规划设计咨询服务并胜利完成雄安新区管委会委托的光荣任务,实现了中心开门红。

作为一名设计学院的教授,在学术教育方面,他不仅为大学生开设相应课程,还努力将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将*********和优秀的思想传播给学生。他新开设了一门“地域振兴设计”课程。这门课主要以项目实战的方式来完成,每轮一个设计主题,如设计金山、设计月浦、设计濂溪,等等。首次开课的主题是是“设计(徐)霞客”,他鼓励学生思考如何把徐霞客这个品牌做大,甚至于做成一个产业。他亲自带学生到江阴做现场调研,深挖带有徐霞客印记的资源,然后提炼其中的设计元素,通过现代设计的手段、创新设计的思维并结合学生个人的特长来创造以徐霞客为主题的系列产品,包括工业产品、旅游商品、创意农产品、智能交互包装、特色景观、建筑风格等。以这种体验性模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让学生在调研过程中得到全方位的训练,也深受地方欢迎。

如果说教书育人是为了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那么发展学科、完善理论体系、研究设计学发展道路,则对培育国家未来栋梁之才和创新行业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交大这几年,周武忠一直在思考设计学的发展道路,并提出要塑造符合交大特色的设计学学术传统。在现代崇尚西方设计的氛围下,周武忠想做的不仅仅是让世界知道“东方制造”,更是要让世界知道“东方设计”,让真正的“创新设计”走向世界,为此而提出了“东方设计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周武忠认为科学与艺术结合不仅是交大设计的传统,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东方设计学”就是要把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与整合现代科技成果的创新设计手段相结合,形成东方设计的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和评价体系。这与中央提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一致的。实践证明,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设计正在崛起,如今西方的设计中经常融入中国元素,而且这样的设计作品也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他完成了《基于文化遗传理论的文化景观设计研究》和《东方设计学》等著作,将宝贵的思想分享给更多的学者。

肩负传播“东方设计”的使命是源于对东方文化的热爱,周武忠希望东方文化可以一直传承下去,希望其走向更高的国际化平台。早在2006年,周武忠以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组委会主席身份写信给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主席的章新胜先生,希望通过文旅融合的方式保护和发展文化遗产;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章新胜迅即回信大力支持,不仅要求由UNESCO与东南大学联合主办,还亲自到南京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在党的十九大开幕后的第三天,上海交大举办了第三届东方设计论坛暨2017“一带一路与东方设计”国际学术研讨会。周武忠担任论坛组委会主席和大会主席。他说解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文化沟通问题,就如同将中国文化元素熔铸到瓷器里,以有形之物可视可感地传播中国文化,使其流通于世界,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设计可以成为一带一路之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跨文化传通之桥。

作为国际设计科学学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主任,周武忠主张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搭建设计学科交流的大平台。为此,自2018第四届东方设计论坛开始,专门设立了“东方设计大奖”;2019年第五届东方设计论坛又增设了国际设计教育成就奖,创刊《国际设计科学学报》,并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标准,启动建设了服务于创新设计的通用型实验室:the DSA Lab。2019年9月21日,在第五届东方设计论坛暨东方设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D9联盟上海宣言》(又称《设计科学上海宣言》)发表,号召全世界设计学人团结协同起来,从对设计学科的认知、发展和未来使命出发,合力研究设计趋势,积极探索设计科学,让设计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为美好生活做贡献。

2019年全年,周武忠应邀到山东大学、河南农大、复旦大学、云南农大、湖南工业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北方民族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地进行东方设计学、新乡村主义、地域振兴设计等规划设计理念宣讲与设计思维培训;听讲者多达千余人次,产生广泛影响。他一心向设计,一心为教育,为努力推动地域振兴与整体设计,为传播传承东方设计学理念,一直在坚持奋斗。


缘落“新乡村主义”改革开拓

周武忠有着浓厚的恋农情结,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就致力于投身乡村振兴,在大量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新乡村主义(Neo-Ruralism)”规划设计理念,并不遗余力地在全国各地推广。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他在第一时间把积累了40年的学术研究和乡建设计规划经验撰写成《新乡村主义——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专著,开启其专业生涯的“新乡村主义”时期。

在2019品牌农业影响力盛典颁奖现场,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主持人问他:您身在国际大都市上海,也不在交大农学院,为什么还这样热衷于品牌农业和乡村振兴实践呢?周武忠不假思索地作了以下回答:“我出生在鱼米之乡的江南,所在的自然村三面环山,春天里山花烂漫,秋日里硕果累累,田野里一年两季水稻和冬天绿油油的麦田,还有山坡上一望无际的桃园和玫瑰花。虽然没有工业,但这样的乡村产业让村民们很富足。高考时我以第一专业报考了南京农学院园艺系,立志有朝一日能够回到家乡经营这片美好。”

1993年,周武忠刚刚从美国访学归来。江阴市委市政府邀请他担任江阴市环城公园建设的总设计师和施工总指挥,圆满完成任务后他又接受委托进行江阴全市的农村园林化改造。当他带领团队对江阴乡村进行全面调研时,简直不敢相信这里还是他童年记忆中的那个家乡:环境杂乱,垃圾遍地,河港被填,污水横流,特别是当他看见村民在同一个死水塘里淘米洗菜消马桶时,他惊呆了——“这还是我初中那篇语文课作业《展望二〇〇〇年的家乡》中的场景吗?”从这一刻起,周武忠带领他的环境设计团队对家乡的每一个庄台、每一处角落进行调研、整治,美化提升,终于迎来了“国家卫生城市”的曙光。

2003年,周武忠加入了沿江开发考察组的行列,从太仓浏河港到马鞍山采石矶,整整10天的沿江考察又给他极大的震撼,江苏沿江岸线居然大多布局了重化工业。在接受《新华日报》记者采访时,他说,“沿江开发应当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尊重人,遵循这一规律,江苏省沿江开发就可以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沿江经济走廊的同时,把五百里长江岸线建设成一个充满魅力的生态旅游带;违反这一规律,我们将很有可能酿成无法弥补的历史遗憾,那将愧对后人,愧对沿江五百里山水。”如何在保护生态、美化环境的同时,能够发展生产,富足生活,整体考虑城乡社会和谐发展?借鉴美国浪漫城乡运动经验,面对我国乡村特别是长三角发达地区因乡镇工业发展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周武忠提出了“新乡村主义论”。

在他看来,乡村规划设计、建设与治理应关注“1234”四个方面:“一个核心”即乡村性、城乡“二元”交互、“三生”和谐发展和“四风”整体设计。

“一个核心”,乡村性是指要保护好乡村自然环境的生态性和历史文化的原真性,留住乡愁和“地格”;城乡“二元”,是指要谋求乡村与城市的融合发展,形成有利于城乡互补的“交互产业”;“三生”和谐发展是指导要从经济、自然和人三者方面实现生产和谐、生态和谐与生活和谐;“四风”整体设计,即强调要从“风土–风物–风俗–风景”四个方面进行顶层设计,整体推进。“新乡村主义”设计理念虽然距离周武忠提出已经10余年了,但该理念哪怕放到现在看来也是相当具有“全面性”和“先进性”的。

为了推广这一理念,目前,江阴朝阳山庄、宜兴西渚白塔村、上海宝山月浦镇、山东邹城上九山都已授牌成为“新乡村主义研究与实践基地”。

当下,打造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美丽乡村已成为了国家的战略方针,而周武忠提出的“新乡村主义”,特别是其内涵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和谐”的环境设计观,如今已被广泛采纳并应用于乡村振兴实践中,具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他提出,休闲农业特色小镇的建设不能脱离“乡村性”,即无论是农业生产、农村生活还是乡村旅游,都应该尽量保持适合乡村实际的、原汁原味的风貌,而不是追求统一的欧式建筑、工业化的生活方式或者其他的完全脱离农村实际的所谓的现代化风格。保持乡村性的关键是小规模经营、本地人所有、社区参与、文化与环境可持续。他提出乡村规划要囊括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等四个方面,“风土就是特有的地理环境,风物就是地方特有的特产,风俗就是地方民俗,风景就是可供欣赏的景象。一定要保持、促进、提升与大城市的差异,文化差异、景观差异越大,购买欲望愈强。”

“新乡村主义”理念中强调要发展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应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突出文化内涵、民居特色、旅游景观,形成“一镇一品”的发展格局。多年前,他在主持盐城海通镇规划时,曾提出“海通通海,风光无限”的形象口号;在主持常州薛家镇规划时,明确提出了‘中国鲜花小镇’的理念,并不遗余力的向全国推广;在连云港,他认为应该利用李汝珍的故乡打造镜花缘小镇,深挖地脉、文脉、人脉,将《镜花缘》文化融入到小镇建设中。而周武忠一直称道的是广西横县茉莉花,通过近十年的策划推广,硬是把一朵小花发展成为当地的一个大产业。这些都成为各地地域振兴规划设计的经验之谈。就在前不久,周武忠通过策划济宁邹城市“上九古村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综合体”项目申报入选为“现代服务业及社会民生产业创新类”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周武忠教授及其团队利用目前承担的*********和省部级课题如:文化景观遗产的文化“DNA”提取及其景观艺术表达方法研究、中国当代旅游商品设计研究、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创新创意评价、地域文化多样性与创意农业推进政策研究等,通过多方合作与协同创新,最终打造中国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实现产业扶贫,带动农民致富,形成北方的“新乡村主义实践和培训基地”和“东方设计文旅产品创新基地”。

周武忠在“新乡村主义”理念中表示,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关键是如何寻找“特色”。它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的发展空间载体。它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和区域特色,不是行政区划单元的“镇”,而是产业发展载体;也不是传统工业园区或旅游功能区的“区”,而是同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企业社区;更不是政府大包大揽的行政平台,而是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空间边界明确的创新创业空间。

在城乡结合部建“小而精”的特色小镇,在有限的空间里充分融合特色小镇的产业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社区功能,在构筑产业生态圈的同时,形成令人向往的优美风景、宜居环境和创业氛围。特色小镇的创建,在紧扣历史产业的同时,要主攻最有优势的产业。小镇的创建,最终仍然是需要实现它的社会价值,它必须是独特的,有生活气息的,但同时也必须是有造血功能的。

作为新乡村主义理念的开创者和传播者,周武忠为中央部委培训,受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花卉协会等中央部门和单位邀请,为全国县市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人、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中央机关扶贫点干部群众和乡村技术人员授课,加上各地高校组织的各种干部培训班,近三年中累计听众达3000余人次。


发扬“新乡村主义”实践应用

周武忠是一个学者,他兢兢业业几十年教书育人,发展创新设计学科,开创新乡村主义理念,但他更是一个建设者,有着服务国家和人类的伟大抱负。

作为新乡村主义理念的实践者,周武忠积极响应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发展,他参与了江阴、宜兴、邗江、月浦等不少地方的乡村振兴规划,组织完成2019首届中国乡村文化振兴高层论坛。同时,发起成立了中国乡村振兴服务联盟,希望集结更广泛的力量,共同大力推进质量兴农、科教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投身服务到农村产业升级进步的行列中去。

2020年1月17日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举行了专题会议——“深入推进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周武忠作为市政协委员,在会议上提议设立国家稻作文化公园,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守住鱼米之乡。“稻作文化是江南文化的根基,它可以唤起全民共同的乡愁记忆。”他建议,在苏浙沪选择一个区域建设国家稻作文化公园,作为长三角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平台,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划定国家公园范围,合理应用国家公园体系,保护乡村文化和景观。向海外学习,借鉴英国经验、划定自然景观区。对于国家公园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必要资金支持,制定相应的评价监督检查和评估标准,促进区域内生态环境和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019年是周武忠努力实践“新乡村主义”理念的一年,他荣获“2019品牌农业影响力人物”和“2019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这两项荣誉,不仅肯定了他在推动农业农村进步、引领乡村产业升级中贡献的力量,也肯定了新乡村主义设计理念的实践创新意义。为设计教育事业,为服务国家的乡村建设事业,周武忠一直在奉献自己的力量。


【名师名片】

周武忠,1963年生,江苏江阴人。农学士(园艺学),文学博士(设计艺术学),建筑学博士后,设计学、旅游学和风景园林学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主任(首席专家)、国际设计科学学会主席、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副会长,中国花卉协会花文化分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凯原十佳教师”“十佳班主任”。

行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