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报道:专访丨周武忠:以花为媒,激活生态文明建设

2021-05-22


5月19日,市政协民革界别举行调研考察活动,周武忠(左三)在花博会园区(南园)听取情况介绍  张小乐 摄


周武忠

民革中央人资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农学士(园艺学)、文学博士(设计艺术学)、建筑学博士后。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国际设计科学学会主席、住建部风景园林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副会长、中国乡村振兴服务联盟理事长,中国花卉协会花文化分会会长。《中国花文化史》《新乡村主义——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东方设计学》等专著作者。


阅读提示

2021年5月21日至7月2日,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在上海崇明举行。本次花博会以“花开中国梦”为主题,以绿色、健康、永续的“自然城市”为设计目标,将展现上海国际园艺水平和崇明海上生态花岛的特点,打造出一届“自然中的花博会”。这是献给建党100周年的厚礼,也是我国花文化事业的里程碑。

本次花文化展馆广采博纳全国各地花文化的优秀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浩瀚文化的丰富性、独特性和不断开拓的创造性,还将充分向市民展现一个充满花的魅力与活力的中国形象。

花文化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怎样的影响?如何更好地将花文化发展嵌入国家经济战略发展中,充分发挥其文化、产业、生态的多功能?就此话题,本报记者专访了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花卉协会花文化分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周武忠。


政协头条: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选择在上海崇明举办,对推进花文化事业发展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周武忠:花文化事业只有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发展,才能首先得到繁荣。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不同于一般的城市,需要以世界顶级城市为对标标杆,以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奋斗目标。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是中西文化交汇的窗口、南北艺术荟萃的舞台。上海拥有大量的人口基数和开放、活力、时尚的消费氛围,在这样融合开放的环境中,在各类政策的支持下,中国花文化事业必将在原有的历史底蕴基础上,更好地与优秀文化资源对接,孕育出一个新的业态。花文化事业的建设发展,不仅能满足普通市民物质和精神需求,增进和谐的社会关系,还能成为建设温度城市的触媒,提升城市文化形象,使一座城市的内在精神变得更有层次、更吸引大众,这应该成为新时代城市公共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选择在上海崇明岛举办,也是符合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绿色是崇明最显著的标志,生态是崇明最闪亮的名片。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战略,崇明岛的地位在上海更加突出。崇明地处长江生态廊道与沿海大通道交汇的重要节点,对长三角、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沿海地区的绿色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例如,提高崇明花卉种植业附加值,构建发达的花卉生产养护、旅游服务体系,开启花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既可为市民享受美好生活提供物质基础,塑造上海乡村花文化的区域品牌,又可以为上海发展乡村振兴、拓展新兴消费领域、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提供产业战略选择。因此,如果崇明能做到定位准确、前瞻性强、思路清晰,花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成效显著。花文化或许也将成为崇明生态岛最具活力的内核。

此外,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今年正值建党100周年,在上海举办中国花卉博览会,是承载着中央厚望和全国人民重托的,这也必将成为我国花文化事业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政协头条:中国花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作为长期研究传统花文化的专家学者,你如何理解花文化?

周武忠:中国是世界上花卉种类最为丰富的国度之一,很早就开始种植培育花卉,是花卉栽培的发源地。通过采花、种花、用花、与花朝夕相处,人们对花的思想感情与地域岁时的习俗、习惯、心理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以花为中心的文化,这种饱含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生活内容的文化现象与文化体系,可以称为中国花文化。中国花文化体现了中国人与植物的积极互动和和谐共生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花文化”在英语里又可以理解为People-Plant Relationship,即人与植物之关系。人作为自然一分子,应当热爱自然,呵护家园。妥善处理好人与植物、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使我们的环境、我们的生活无限美好。世界应是一座大花园。


政协头条:民革上海市委高度关注花文化建设,你担任民革市委文化委副主任,也一直参与其中,请谈谈上海民革对花文化的研究与实践?

周武忠:在上海提出建设“令人向往的卓越的全球城市”背景下,民革上海市委主委高小玫提出了“推动上海花文化发展”的构想。2017年,民革上海市委启动花文化发展推广“五年计划”,计划以5年时间,探索在社区、校园、园区等建立若干花文化实践基地,推动上海花文化发展;并以花为媒,打造参政议政新品牌、建设党员社会实践基地、提升民革社会影响力。5年来,民革市委开展了“花文化”“市民花园”“崇明花博会”“博爱莲种植推广”“民革上海市委花文化进社区实践基地”等研究课题和实践推广工作。就我所知,民革市委已经组织完成了关于花文化的5个课题、9件提案和3个高水平的论坛,先后提交了“以花为媒,创造市民美好生活”“发展市民花园,让上海更美、更精细、更有温度”“关于崇明‘花博会’对接‘一带一路’、助力上海全球城市建设的建议”“建设市民花园,营造人民城市社区自治新空间”等市政协全体会议大会发言,反响都非常热烈。2018年9月25日,“民革上海市委花文化实践基地”在上海市静安区江宁街道的同乐坊内揭牌成立,这是“五年计划”中的第一步,就是我们的花文化课题真正有了落地平台和实践抓手。为保障实践基地运转效果,民革市委专门成立花文化实践基地推进委员会,除借助党内专家的力量外,还成立党外专家库。同时,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举民革市委之力,推动花文化项目取得丰硕成果。当前,民革市委正积极推进花文化与芳香产业、康养产业、时尚产业,花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花文化与对口扶贫等课题调研与合作。今年4月,由民革市委和上海中山学社联合命名,以纪念和传承孙中山精神的莲花新品种“博爱莲”,已正式入驻花博会园区,并正式入驻中山公园、世纪公园、人民公园这三大城市公园,将为沪上绚烂的城市园景增添亮色,为城市景观注入新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我第一时间把积累的学术研究和乡建设计规划经验撰写成了《新乡村主义——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强调从经济、自然和人三个方面实现生产和谐、生态和谐与生活和谐。花文化就是很好的自然资源禀赋,还具有文化内涵和旅游景观价值,我们应该将它应用到地域振兴中去。我曾经在主持常州薛家镇规划时,提出了“中国鲜花小镇”的理念。当年,我们通过近10年的策划推广,硬是把广西横县一小朵茉莉花,发展成了当地的一个大产业。这些都是对花文化发展有很强推动作用的工作,当然我们在其中也积累了很多很有意义的实践经验。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主任,我们组织成立了乡村振兴联盟,希望能够联合政府部门、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实力企业,以及集合一切能够集合的力量去落实国家战略,包括发展花卉旅游扶贫和现在提倡的以特色花卉村、特色花卉乡镇、“智慧花园”等来振兴乡村。


政协头条: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你觉得花文化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什么作用?

周武忠:这是一个很好的话题,可以展开了去讲。从人类生活的角度上,花文化具有三重作用。一是人与自然界交互的文化载体,其次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表达感情的美丽纽带,最后,花卉是人与自身对话的情感寄托。从产业经济发展的角度上说,花文化产业作为幸福产业、快乐产业,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具有很强的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价值。进一步,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角度来看,花文化应该成为我国生态文明时代的主流文化,这不仅关系到人民生活的福祉,还关乎民族传统文化的未来。因为,花文化也是中国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有很多人喜欢种花、插花,因为它可以调节丰富我们的日常生活,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启发,引发对美好的追求。花卉是城市园林绿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花卉进入社区以后,不光会美化环境,提高整个社区的景观自然品质,还会提高社会的安全系数,让人民群众可以更加安居乐业。

从对产业经济的发展来说,就拿崇明举例,我们看到崇明就是搞生态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十三五”规划》中,要求运用“中国智慧”促进生态自然优势与生态发展优势共同发展,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发展的新路,为上海生态文明建设和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作出重要贡献。这次花博会就是花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另外还有花卉赛事、花卉展览,它们都是花文化的具体活动展现。

2021年第十届中国花博会是上海的一大盛事,也是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又一机遇。像崇明这样通过花文化活动来撬动生态岛的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这次花博会之后,对崇明岛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定有积极的作用的。高小玫主委提出,要让鸟语花香成为崇明的金山银山,绿色发展行稳致远。“海上花岛”应当是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独特优势的,积极将崇明建成“海上花岛”,是着眼新业态的,是与上海市区发展互动的,是造福于乡村发展的。

具体怎么做呢?首先,崇明岛在花村、花海、花廊、花道品牌应用案例的基础上,可以继续发展区域性花卉交易中心、种子中心,组织年度国际花卉艺术交流活动。通过对高技术承载能力的花卉产业的培育,突出崇明在花卉产业的引领地位,继续承担花博创艺、花艺文化跨国交流、举办论坛、教育科普、旅游休闲等功能。在花博会契机下积极宣传“生态立岛”的理念。将生态岛评价标准公开,提升社会和谐程度,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做出生态岛示范。

其次,可着重突出崇明在对企业服务层面的创新服务理念,吸引符合崇明生态导向的企业主体、科研机构的入驻。并通过与国际组织的对接,通过对话交流和学习,提高崇明生态岛建设的标准和内涵。对未来生态岛的建设进行科学有序的规划,吸引民众参与并互动,推动居民对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解,进而提高崇明在生态岛建设进程中的群众支持度。

最后,在花博会的建设推进过程中,正陆续涌现生态典型。结合这些案例,分阶段通过对过往在崇明开发过程中有特殊贡献的人物和企业案例进行整理和发掘,并进一步进行宣传,不仅可以丰富生态岛建设的人文精神生态内涵,还有助于推动崇明生态文明产业发展的进程。

以上这是对生态产业发展的作用来讲的。回到从对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层面来看,花卉不仅丰富了传统节日生活,还丰富了中国人民的饮食文化。我国很多传统的节日都与花有着紧密的关系。饮食方面,食用花卉也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所以说,花文化的传播发展,不仅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活,更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其实,站在国家的角度去看,花文化还可以很好地传播中国的国际形象,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国花文化在世界上和其他民族和地区的花文化相比,具有典型的“以花比德”“托花言志”和将花“意象化”“形而上化”的审美倾向和传统心理。花卉、花木与中国人的意识形态、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审美情趣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中国人对重要的花卉花木常以“花中四君子”“岁寒三友”等相称。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既表达了对竹子清雅高节的推崇,更体现了人与自然相生相合、物我和谐的生活起居方式。提到生态文明也是传播国家形象。为什么说传播国家形象呢?有了民族意义的花卉就好比和平大使,如同中国的熊猫、鸽子花(珙桐)一样,在外交上我们用一个文明去打动另一个文明,以有形之物可视可感地传播中国文化,使其流通于世界,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甚至可以成为“一带一路”之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跨文化传通之桥。


政协头条:如何更好地将花文化发展嵌入国家经济战略发展中,你有什么建议?

周武忠:围绕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正成为我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花文化可以结合着乡村振兴去做,它可以是独特的、有生活气息的,但同时也是有造血功能的,可以衍生出很多的新经济业态。现在提倡大力推进质量兴农、科教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花卉也一样。我们原来的花卉都是城市型,城市里面养花种花。实际上,乡村的老百姓种花也种了很多。通过花博会,我们要为乡村振兴找到一些好的乡土花卉种类。

优秀的乡村文化景观是人类和自然共同合作而创造出来的,具有突出的美学、生态和文化价值。花卉装扮乡村,不仅能构筑乡土韵味景观,还给乡村居民营造美丽宜居乡村环境,满足村民的精神需求,坐拥乡野美景。比如,目前上海月浦镇以花为媒,打造“沪北花园村”,推动合适农家种植的可食植物、药花药草、芳香植物走进庭院,以芳香道为主题进行药草药花绿化景观设计,实现一步一景,步移景异,实现“门前屋后,院里院外,看尽花开花落,静享时光”美好理想。

人居环境改善和发展产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花卉产业的延伸,能推进乡村新业态。例如孕育出文化沙龙、认养农业、“非遗”集市、研学旅游等新业态,同时也为当地居民带来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就业机遇。因此,自2022年起,我们除了继续认定国家重点花文化基地、促进花卉文创产业发展,还将指导建设特色花卉村、特色花卉镇,促进花卉与艺术、花卉与生活的有机融合,让花卉及其时尚艺术真正进入千家万户,服务高品质生活。


【延伸阅读拓展】

民革上海市委:白玉兰文化价值

“市花”是城市宝贵的特色文化资源,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和名片,也是城市地域人文特征的浓缩与象征,同时还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体现。着眼未来,应让市花白玉兰绽放出更多文化芬芳,助推上海建设全球人文之城。

应进一步挖掘市花白玉兰的城市文化价值,丰富人文城市内涵。建议由宣传、文化、绿化、城建等部门联合制定《上海市花白玉兰文化发展规划》,将市花文化纳入城市文化规划及城市风貌建设体系,梳理相关史料,明确市花文化功能和意义,谋划推广应用,构建具有上海特色的市花文化体系。并将市花紧密融入城市文化,开展提振城市精神的公共文化活动。白玉兰肩负城市文化符号的使命,要借助花语、花艺、花意、花事,开展丰富的公共文化活动,讲好上海故事,彰显城市气质品格,弘扬城市精神价值。还应以白玉兰为元素,设计城市文化特色的标识系统。开发更多白玉兰为造型的设计,如路灯、窨井盖、路标、垃圾箱等,增添软性文化微风景。让市民时刻感受到市花文化,以花为语、以花识城、以花阅城,从细节体现全球人文之城的温度。

同时,进一步密切市花与市民文化生活的联系,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可发布市花“官方花语”,助推“市民修身行”活动。广泛征集白玉兰花语,开展主题活动;将市花文化纳入“市民修身行动”,为广大市民搭建“追寻丰富与绚丽的生命意味,抒写善美与芬芳的生命德行”的平台,塑造与城市精神相呼应、与国际文化大都市相匹配的市民文明风貌。还可以编制市花文化赏析课程、文化体验活动,配送至各小区,从爱市花到爱上海、爱环境、爱生活,增强市民自豪感;结合“五违四必”综合整治,用园艺设计以花美城。举办“市花文化节”,纳入年度“市民文化节”,让市民生活“幸福像花一样”。建议举办“市花迎春文化节”及各类提升市民艺术人文素养的赛事、活动;举办花卉古诗词、音乐绘画摄影大赛等,搭建群众花文化大平台,寓教于乐,成风化人。

最后,进一步拓展市花白玉兰的文化符号价值,塑造卓越城市形象。应更好拓展市花白玉兰的城市名片功能:一是精神名片。建立代表城市最高荣誉的白玉兰奖项体系,表彰杰出人士,树立城市精神标杆和榜样。二是友好名片。创意设计市花礼仪和礼品,以花为友开展对外交流。三是文化名片。设立市花文化体验活动基地,结合历史文化传承创新,打造特色花文化旅游品牌。并建立市花白玉兰文化传播体系;搭建平台,鼓励开展多元市花文化创意活动。

行业新闻